永远保持"初恋般的激情"去面对每一条新闻
2022-03-04 16:08

我一直在想,要成为“优秀新闻工作者”,需要具备些什么条件?资历?辈分?还是拿过什么大奖?于我而言,是对于新闻的坚守,让我能够永远保持“初恋般的激情“去面对每一条新闻!

我经常说,要培养一名成熟的记者,需要四年,人职四到八年,是一个记者的黄金时期。到后面,通常他就要面对工作的惰性、职业敏感度降低、个人转型,以及由于家庭等原因而出现的各种职业迷惘。而一个“优秀新闻工作者”,必定是顺利过渡了前面四年成长期,成为一个新闻单位的核心骨干,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,排除了刚才说的各种惰性、迷惘和不满。靠什么?靠的就是这种坚守,以“初恋般的激情”去面对每一条新闻。

2005年西北江两百年一遇特大洪水、亚洲艺术节、2006年佛山一环开通、2008年南方冰灾、汶川地震、北京奥运、2009年上海世博会、2010年广州亚运、广佛地铁开通、2015年50公里徒步、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、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……很庆幸,作为一名新闻人,过去17年所发生的这些大事,我一件都没有缺席过。是记者这个身份,让我有机会连续十几年参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工作,极大开拓了我的眼界和格局。也是记者的身份,让我有过各种经历。运动不是我的特长,但作为50公里徒步活动的核心策划人员之一,为了做好线路规划与踩点,我硬着头皮来来回回把5条线路不知道走了多少遍,脚磨破、鞋子磨穿。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,我第一次进西藏墨脱,途中就遇到四十几处泥石流塌方,采访团队被迫在波密县滞留了一个星期。同样是2020年去四川大凉山,我和摄像攀爬天梯登上悬崖村采访,我们爬了四个多小时,上到山顶的时候,我的摄像、东北汉子,直接趴窝干不动了。

不可否认,新闻干久了,会有疲态。尤其2013年以来,整个媒体生态急剧发生变化,一方面,作为主流媒体,我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挤压;另一方面,身边很多同事出走,要么创业,要么进人企业。这个时候我也问自己,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?

有一位大家公认创业比较成功的前同事,跟我说过一句话“现在只要甲方说好,我们就执行,所谓我个人的专业意见并不重要”。我还看到一些去了企业的前同事,很多人其实只是不断在不同的企业和岗位中间跳来跳去。显然,这些都并不是我想要的。作为社会的瞭望者,新闻才是我的初衷。也因为这份坚守,让我能够依然保持“初恋般的激情”去对待每一条新闻。

事实上,随着媒体融合发展,新闻的产品形式和传播渠道也在不断变化,我们也紧跟步伐在改革创新。2018年,佛山电视台首档深度时事评论节目《观点佛山》上线,当年就在全省新闻工作管理年会上获得表扬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,我们策划的《70秒70年诚叔睇城变》,成为融媒爆品,将新闻题材做成短视频,这是一个标杆案例。2020年我们创作的《战疫家书》,则是把新闻做成公益广告,整个佛山都在刷屏讨论。

这些转变,都得益于我对新闻一直保持着的“初恋般的激情”。

还记得今年春天,我带队组织一个“见证百年幸福梦一走进西藏墨脱”的活动,这是我第二次进墨脱。当汽车走到海拔4700多米的色季拉山口的时候,大家都下去拍照观光,我忽然想到,我们随团就带着狮头啊,如果能够在雪域高原舞起佛山醒狮,这绝对是好新闻。于是,我不顾头晕脚软等高原反应,组织大家完成了这次舞狮拍摄。短短20秒的片子一经发布,马上成为爆点。而我当晚却因为高原上剧烈运动,被高反折磨得不行。支撑我做这个事情的,就是对新闻“初恋般的激情”。

也许大家会说,现在是互联网时代,人人都是记者,看到一个新闻,用手机随手一拍、发到网上,就完成了一次采编发布过程。那么我们这些身处于新闻行业的人,怎样体现我们的价值呢?没错,人人都可以随手拍、随手发布,但这些东西,是真?是假?为什么会发生,发布之后会对哪些人产生多大影响,也许很多人不会考虑。

只有我们,在遭遇特大暴雨袭击的时候,会蹲在佛山大道上,告诉往来车辆水有多深;只有我们,在台风袭来的时候,跑到东平河边,告诉你真实的风力有多大;也只有我们,攀爬4个多小时天梯,爬上悬崖村,就是为了给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的大凉山,展示国家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目的地。这,就是我对于新闻的坚守,我的“初恋般的激情”所在。


文/佛山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 莫小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