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采集 从“融合”到“融活”
2024-06-17 17:14
向前是涅槃,向后是平庸。
佛山传媒改革一年多来,融媒新闻采集部(以下简称“采集部”)紧紧围绕一体化和数智化两大战略,主动拥抱变革,在各种困难和矛盾中不断突破,探索一体化融合,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,从人才队伍、生产流程、内容供给、思维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,不断让思维“活”起来、流程“快”起来、产品“新”起来、传播“广”起来,实现从“融合”到“融活”的转变。


▲邀请资深评论员龙建刚为团队授课。这是融媒新闻采集部推进“读懂中国·读懂佛山”学习型团队建设的第一课。

一体化运作打破条框藩篱

改革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,最难做的工作是人心的问题。

采集部由原日报、电台和电视台新闻采访部门整合而成,整合早、人员多、难度大,工作理念、管理习惯等方面都有差异。

如何实现“一个锅里吃饭”“一个厨房炒菜”?

首先是思想。融合伊始,采集部召开全体会议,给大家讲清形势、道理、思路、要求,让大家心中有底。每天部门主任固定在9:00召开策划业务会议,除了讨论重点策划,还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,确保将“挺进互联网主战场”的目标刻在脑子里,对每个选题都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去策划指导。

统一思想后,采集部在人员结构、生产流程、工作机制等方面打破条框藩篱,在内容生产供给上先试一步。

根据互联网的传播逻辑重构队伍。以记者业务特长、优势和经营资源开拓情况进行模块化组合,推进人员的“真融合”。采集部将记者分成时政、经济、民生、文教四个小组,打破记者原有身份意识,逐渐实现了人员的融合,对部门的认同感逐渐增强。

制定适应互联网传播的采编流程。2023年2月底,充实新制定采编流程,从报题、发稿、审核等方面进行规范,保障移动优先、互联网产品制作优先。借鉴原电视台经验推行每日早会制度,统筹策划当天重点选题、发稿策略、产品形态,并对前一天重点新闻产品进行复盘讨论。

整合带来的资源集约效应逐渐显现。整合后,普通采访一般只安排一名跑线记者和一名摄像。按移动优先的策略,记者和摄像先制作移动端发布的产品,再生产传统电视新闻产品。摄像也要求剪辑短视频。一次采集至少可以生产三条新闻产品(文字产品、短视频产品、电视新闻产品),相比过去产出效率得到提升。对重大采访,根据移动优先原则、梯次生产要求,按文图快讯、快反短视频、精编短视频、深度报道和视频评论等产品进行分工,实现一次采集、多元生成,确保报道的及时、准确、高质。一年多来,行通济、佛山50公里徒步等重大活动,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、“佛山请帖”、“拼经济强信心”2023年终观察系列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,采集部按照这种运行机制,报道质效都得到明显提升。



在做强内容产品中创新供给


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。

围绕这个目标,采集部融合走向深入,以“供给引领需求,流量就是影响力,共情产生共鸣”为原则,不断以互联网产品为基础,在做强内容产品中创新供给,加强与自主移动端编发运营部、第三方平台编发运营部协同,以传播效果导向,策划、匹配内容产品的分发以及运营策略。

今年以来,自主移动端编发运营部、第三方平台编发运营部的值班主任共同参加采集部的每日策划早会,目的是加强两个平台编发部门对前端内容采集的主动介入。前后联动,由传播平台牵引内容生产,在重点选题和民生类选题,坚持以互联网传播效果导向,要求必须从用户心理出发,到底产品是做给谁看,共情共鸣点在哪里,互联网产品用什么形态来展现等。在“佛山请帖”“拼经济强信心”2023年终观察系列报道、百千万工程、绿美佛山等重大新闻策划中,严格按照“移动优先”的原则,将骨干和重要力量放在有传播力的互联网产品生产制作上。例如,今年佛山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系列短视频,如张春华赞佛山、何享健授牌等播放量均超10万+,“佛山请帖”系列短视频总播放量超100万+等。

一年来,采集部坚持走以正能量内容获取流量的正路和大道。在数据中台未建设完成前,通过把握各大网络平台佛山热搜功能和掌握网上舆情热点,了解用户需求和社会热点关注,从老百姓的阅读习惯出发,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,创作更多“切热点、说人话、抓人心”的优质内容产品,努力去实现“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”。

一是全力推进主题宣传向互联网化转变。紧紧围绕强信心、稳经济,高质量发展,绿美佛山,十大园区建设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整体策划,细化报道主题、产品形态、传播策略等,按“移动优先、传播效果为要”原则,互联网产品在确保准确的情况下,重点挖掘有新闻亮点的片断制作短视频,传统平台重点从整体上来阐释新闻,深度观察从深层意义层面着手解读,摒弃主题宣传死板面孔。如,围绕绿美佛山,深入研究省委领导的讲话和要求,围绕“树”和“岛”两篇文章,推出“绿美佛山·树语”“绿美佛山·岛语”等短视频专题产品,以微观展现重大主题。

二是深化优质栏目的互联网化视频化。对《东平知政》《观点佛山》《政在一线》《佛山经略》《南海观潮》《顺峰时局》等品牌栏目进行互联网化改造。如,《东平知政》的视频产品《知政视界》《政在一线》,在佛山高质量发展大会、佛山50公里徒步、佛山“西进计划”、百千万工程等重大主题宣传的视频类观察报道,收获了很好的传播效果。

三是推进民生新闻公共话题性,与《民生直通车》形成良性互动。通过抛话题、引互动、提建议等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策划的形式,按“共情引共鸣”的原则,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置话题、引市民互动等,吸引更多用户关注互动,形成报道热点。如“聚焦小区电动车管理”等系列报道,引起社会强烈反响,报道热力值均过10万+。


▲融媒新闻采集部记者报道强对流天气。



激发内容生产的“源头活水”
媒体融合归根到底要实现人的融合。“融合”意味着相互学习,取长补短。


对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要求,采集部通过业务培训、以战代练等,推动记者向“一专多能”转变,打造一支提笔能写、对镜能讲、举机能拍的融媒“铁军”。

一是内部之间的互相学习。采集部让管理层先行,相互学习和熟悉业务,在整合初期就打通值班,不分原日报和原电视身份,让原日报社主任值学会签审电视新闻,原电视台主任学会签审佛山⁺APP和报纸稿件,快速实现管理层业务的融合提升。其次,通过每天早会一起讨论选题、讨论策划相互促进、相互学习,了解掌握不同形态产品的制作流程等。

在记者层面,利用业务周会或晚上时间,举办业务培训会,原电视和原报业骨干记者讲课互相学习。采集内部逐渐形成相互协作、相互学习的氛围。通过实践实战,大部分记者养成了全新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手势,“图文+视频”的组合形成“肌肉记忆”。

二是向新媒体和自媒体学。我们鼓励记者结合自身特长和爱好,在移动端、第三方平台上“茁壮”生长,持续打造优质IP。在民生、健康、科技等报道领域培育有潜质的“种子”,迭代名栏目、培育新栏目。推动原有“新街视”“飞洋谈天”等IP上网上端;培育《“周”游佛山》《玉见佛山》《菊菊说健康》等专栏IP,在创新创意上发力,在垂直领域提升影响力形成品牌。

三是坚持以战代练,打造年轻记者的练兵场。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的沉淀,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机遇。采集部提倡实战化锻炼,给了年轻记者一个敢想敢为的平台。制定东平知政、观点佛山等栏目互联网化的战队打法,建立跨条线、跨小组、跨工种的融合内容生产运营机制,要求每个小组安排一至两名有观察思考的记者,有针对性地强化了突破能力、沟通能力、写作能力、协作能力,激发员工不断超越自我,在投身融媒实践中不断释放生产力和创新力。

今年3月,采集部邀请资深评论员龙建刚为团队授课。这是采集部推进“读懂中国·读懂佛山”学习型团队建设的第一课。年内,还将通过外出学习培训、定期圆桌座谈交流、主题实战等方式,提升团队的深度解读观察能力,更好响应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,服务佛山经济民生发展大局,更好地为唱响佛山城市高质量发展主题,做好传媒文章。

一年来,采集部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,但融合是一场长跑,今天我们所处的方位或许只是这场长跑的起点。

下一步的深度融合,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。比如,具有社交属性的新媒体产品还较缺乏,受众的互动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;优质原创“网生”特色产品比较缺少,内容的生产潜能还未充分释放;数据驱动内容思维欠缺,等等……这些新课题,需要我们以新的实践,交出新的答卷。

作者|融媒新闻采集部 赵宗祥